提及新冠疫情相關話題,國內討論多聚焦於早期防範與中期治療,然而肺炎康復後仍無法治癒的併發症、伴隨的後遺症也不容忽視。由病毒侵入、藥物不當使用、心理壓力引發,今天帶你認識三大「新冠長期症狀」(long covid)。



引發「新冠長期症狀」的原因:病毒侵入肺部與其他身體部位、藥物誤用與濫用、心理壓力。



由病毒侵入引發


(一) 肺部損傷

因病毒侵襲肺部,導致肺部受損、器官機能衰弱,形成無法逆反的永久性傷害。如:「肺部纖維化」是指,肺部損傷導致肺部結構硬化,形成「菜瓜布肺」(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, IPF)。將使肺部的氧氣存量受壓縮、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能力(肺活量)減低,易衍生乾咳、易喘且呼吸困難等外顯症狀。若是症狀嚴重,如:新冠重症患者出現「急性呼吸窘迫症後群」(ARDS),將需要長期倚靠呼吸器輔助,甚至接受肺臟移植手術。

(二) 其他部位損傷

新冠病毒的感染,需以一種細胞膜表面的受體(ACE2受體)為侵入繁殖的通道。這類受體主要存在於心臟、肺臟、腎臟、腸胃、睾丸等部位,因此除了肺部受損,上述部位也難以倖免。病毒侵入將可能削弱人體心腎功能,影響腸道菌叢生態、消化系統、神經系統;引發心臟疼痛、腎衰竭、腹痛與腹瀉、自體免疫疾病等病症。



由藥物不當使用引發


(一) 藥物誤用

如:近期有研究顯示,長期被用來治療瘧疾的藥物(氯喹)可抑制新冠病毒,然而現階段還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。伴隨腎臟損傷、肝臟損傷等嚴重的副作用,搶在今日廣泛製造與服用該藥物,勢必存在安全疑慮。

(二) 藥物濫用

可能引發骨質疏鬆、嗅覺與味覺異常、噁心嘔吐、神經震顫或異常抽搐、呼吸困難等副作用。



由心理壓力引發


「心因性疾病」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發,無法在人體組織與器官上檢查出變化。疫情引發的壓力可能導致憂鬱、焦慮、恐懼、生氣等負面情緒,使情緒劇烈震盪;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的大幅減低,也可能導致孤獨感與恐慌感。四肢無力、精神疲困、睡眠障礙等症狀,以及焦慮症與憂鬱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PTSD)等精神疾患,皆有可能因心理壓力而出現。



結語


總結來說,引發「新冠長期症狀」的主因有三,分別為:

(一) 新冠病毒侵入身體造成的損傷

(二) 治療藥物的不當使用

(三) 心理壓力與心因性疾病


若分析罹病高危險族群,可得知心血管疾病患者、糖尿病患者罹患心冠肺炎,較易有重症的風險。(因為心肺兩器官主掌氧氣供給,彼此合作十分緊密,當肺部發炎,心臟勢必需要加強運轉,以維持既有機能的運作;而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與抵抗力差,容易不敵病毒侵擾。)若以年齡與性別為分類,則年長、男性的重症比率較高。

新冠疫情來勢洶洶,提早預防減少煩憂。若是缺乏充足的健康險保障,建議把握疫情穩定、手頭有餘裕時投保,尤其此時體況優良、在核保上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。如此可以避免不幸傷病或年邁以後,被要求加費承保或甚至拒保。提早做好保障規劃,更是為未來生活增添一份保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