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保連續六年入不敷出,健保署開始鼓勵民眾投保商業保險


台灣醫療品質聞名國際,加上健全的健保體制,讓國民只需支付便宜的健保費用,就能無負擔地使用良好的醫療資源。然而由於人口老化、新型藥物、醫療技術創新等原因,醫療費用不斷提高,導致我國健保財務從2017年開始出現赤字,已經連續六年處於入不敷出的情況。


為了挽救健保,健保署近年祭出了許多政策,包含調漲保費以及即將上路的部分負擔政策,民眾就醫需自費的比率愈來愈高。健保署也開始向民眾宣導商業保險的重要性,鼓勵民眾投保商業保險彌補健保的不足,並提出了四大投保建議,大家可以根據此四大點聰明保醫療險!



當自費金額越來越高 可以這樣買保險保障自己


建議1:優先選擇「實支實付醫療險」


要補足健保所不能分擔的風險,最能發揮作用的便是實支實付醫療險了。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,主要針對健保不給付的「自費項目」進行理賠,花費多少即理賠多少,在住院、手術、醫療耗材、藥物等方面皆能提供保障。


隨著近年醫療制度的調整,健保給付的比率會降低,民眾就醫需要自費的部分則會提高,因此實支實付險重要性越來越高,是目前實最受主流推崇的醫療險,更有人推薦搭配雙實支、三實支讓保障加倍。



建議2:加強「癌症」保障


由於一般看醫生的費用大多都還是能夠以健保給付,但是像癌症這樣的疾病,許多治療方式都是需要自費無法使用健保給付的,如:標靶藥物、自體免疫細胞治療、放射治療等等。


加上根據110年度的國人十大死因數據,惡性腫瘤(癌症)已蟬聯死因榜首多年。小型的風險可以透過健保或由我們自己承擔,但是像治療癌症的花費這類小則花費數十萬,嚴重更可能高達百萬的風險,便最需要用商業保險來轉嫁。


而在規劃癌症險時,目前主流推崇投保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險,能夠在發生癌症一次給付數十、百萬元保險金,患者可以自由安排保險金的運用,選擇最合適的醫療方式。



建議3:優先選擇「概括式」醫療險


另外,健保署也建議民眾在投保醫療險時,要注意保單條款中對於手術的定義,並優先選擇「概括式」的醫療險。概括式醫療險會設定一個保障範圍,只要在範圍內的項目都能理賠,通常包含健保手術需自費的費用,以及健保沒有給付的手術。


與之相反的是「列舉式」醫療險,一般保險公司會在保單條款中名列出有理賠的手術項目,有列出的項目才會理賠,若不在列表中的手術便無法申請理賠。


選擇概括式的優點,顯而易見的是其保障範圍較廣,不侷限在保單條款中有條列出的幾種手術項目。另外隨著醫療不斷進步,當許多新式手術、新式醫材問世時,若選擇列舉式的醫療險,可能發生新型手術沒有列在舊有保單的保障範圍中而無法理賠,因此選擇概括式醫療險是比較有利的。



建議4:定期檢視保單,與時並進


隨著時間演進,社會與醫療環境皆會跟著改變,當新型醫療方式快速發展,醫療花費也會跟著提高。根據統計,台灣的醫療費用每年成長約4~5%,可能多年前規劃的保單,到了現在看來卻相當不足。


因此需要養成定期檢視保單的習慣,每3~5年或人生階段發生改變,就需要檢視自身保單,才能在發現保障不足時即時填補缺口。



不過度依賴健保、聰明用保險分擔風險才是王道


健保是許多國家沒有的社會福利,很幸運在台灣的我們能夠享有這項福利。然而台灣的健保系統仍有許多問題正在等待解決,甚至連健保署都出面呼籲民眾投保商業醫療險,因此我們應該保持不過度依賴的態度,並且適時為自己妥善管理風險。


另外不論是以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,或是為自己存下緊急備用金的方式,皆是替自己增添保障的好方法,千萬不要為了現在省小錢,而讓未來的自己花大錢就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