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時事聊聊
  2. [案例分享]有保千萬車險,車禍竟然還得自掏腰包?

[案例分享]有保千萬車險,車禍竟然還得自掏腰包?

車險
車禍
avatar
Hortence
最後更新2025/03/26 發表於2025/03/25

有投保責任險,發生小擦撞,卻被告知需自己貼錢賠償


前陣子一位朋友(以下稱小王)開車與騎士發生擦撞車禍,雖然警方判斷小王的肇事責任較大,不過小王認為對方僅擦挫傷屬於小車禍,加上自己有投保第三人責任險以及1,000萬的超額責任險,因此放心的全部交由保險公司處理後續的理賠與和解金調解事宜。


然而,過一陣子後卻接到理賠專員的電話,表示對方(以下稱大明)求償金額與保險公司同意賠付的金額有落差,理賠專員詢問小王是否願意自掏腰包,將差額賠給大明,否則恐被提告過失傷害。一年花費近2萬元投保車險,並且有投保千萬的責任險,應該由保險負擔賠償責任,為什麼還得自掏腰包呢?



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?保險公司可以這樣做嗎?

 

案件說明:


在這起事件中,小王之所以面臨需自掏腰包賠償的情況,主要原因在於保險公司認為大明求償的部分項目與金額不合理,加上雖然小王的肇事責任較大,但大明仍有部分肇事責任,因此無法依照大明要求的額度全額理賠。


然而大明認為車禍確實對其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與損失,而大明的求償金額扣除保險公司同意給付的金額後,差額約為8萬元,若小王同意自掏腰包,則可免去上法院的辛勞以及過失傷害的前科與罰金。若和解金額無法達成共識,則將提告過失傷害由法院定奪。



保險公司可以這樣做嗎?


答案是可以的!因為責任險是依「法」賠付,該案件目前尚未上法院只是在談和解金。但若是法院判定的賠償金額,保險公司就必須全額理賠。


答案是可以的!責任險的賠付是以「法院判決」確定的賠償金額為依據。不過目前此案件正處於和解階段,尚未進入司法程序。因此,保險公司可以依照現有證明文件,賠付保險公司認為合理的金額。



「自掏腰包」或「上法院」,兩條路該選哪一條?

 

選擇1:自掏腰包將差額賠給大明,成本:8萬元


選擇此方式,將保險公司不同意給付的差額直接賠給對方,可以順利在上法庭前和解,不用經歷漫長訴訟流程亦不需請假前往法院,唯一缺點是損失金錢。以上述案例而言,選擇此方案的成本便為和解差額:8萬元。



選擇2:交由法院判定,成本:易科罰金6萬元+請假上法院+過失傷害前科


若不願意自掏腰包,最終和解金無法達成共識,大明便可能被提告過失傷害。完整訴訟期間大約需經過1年,由法院重新針對肇事責任、賠償金額進行審判。根據過往賠案,汽車擦撞一輛雙載機車,造成對方兩人擦挫傷,過失傷害約會判刑1~2個月,轉換為易科罰金,成本相當於3~6萬元


此外訴訟費時費力,雙方還得向工作請假出庭。具有過失傷害前科,將無法申請良民證,不過繳完罰金兩年後便會註銷此項前科。而刑事責任需自行承擔,易科罰金無法由保險公司理賠。


不論選擇哪條路,均有其成本,如果是你,會如何選擇呢?



讓車禍和解更順利,你可以這麼做


自己的損失可以自己承擔,當造成他人損失時,情況便會變得複雜許多。為了讓車禍和解金協調得更加順利,我們整理了5大重點與建議,希望大家在協調膠著、不確定應該選哪條路時,能有方法判斷怎麼做比較好!

 


1.【保險是工具,和解也是策略】
擁有保險,並不代表所有事故都一定要全額透過保險理賠來解決。事實上,許多車禍案件在進入法院前,就能透過和解妥善處理,甚至能降低時間與金錢成本。保險的核心功能是分擔風險,而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。

 

2.【用成本判斷該選哪條路】
經諮詢專業理賠人員後發現,車禍和解金談不攏,由被保險人自行負擔部分費用給對方的情況確實亦經常發生。此時建議被保險人可以像上述案例一樣,先計算訴訟成本,對比目前和解金的差額。以上述案例來看,便可以「6萬元」作為願配合自掏腰包補差額的額度上限,由保險公司繼續與對方進行協商,取得共識。


3.【證明文件很重要】
如果自身是受害人,如何確保對方保險公司給出合理賠償?當事故涉及精神求償、工作損失、交通工具損失時,個人認定的損失與保險公司評估的合理金額容易有落差。此時,完整的證明文件至關重要,若希望保險公司提高理賠金額,便要有足夠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。


如何申請精神求償可以參考先前分享過的文章:車禍後造成心理創傷,如何向對方求償精神撫慰金?


另外,即使平時的工作是家管,也可以要求薪資求償,目前多數保險公司會以主管機關公布的基本工資進行理賠。

 

4.【善用調解委員會】
車禍糾紛若進入訴訟,過程可能長達1年,雙方皆需向公司請假,耗時又耗力。在法院之前還有沒有其他條路?其實在進入訴訟前,還可以尋求「調解委員」的協助,在公正的第三方協助下,進行和解協商。調解委員會需自行向鄉鎮市區公所申請。


5.【尋找專業協助】
發生車禍後不確定對方求償金額、保險公司賠付金額是否合理,亦可以尋求專業律師等對象的協助。